首页 如何培养人才 人才培养储备不够,人才培养储备不够怎么办

人才培养储备不够,人才培养储备不够怎么办

人才无忧网 如何培养人才 2024-04-24 02:01:5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才培养储备不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人才培养储备不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5%的人才储备编制和事业编制有什么不同?

谢谢悟空的邀请!

人才培养储备不够,人才培养储备不够怎么办

5%的人才储备编制和事业单位编制有什么不同?

然而对于题主所提出的问题,我个人观点即是这样的。至于5%的人才储备编制?即仅仅是一个后配力量,当然由于凡进入在编的人员中都以经过正式录用,记录了在编人员,而相对5%的储备编制即主要是为了充实基层乡村领导干部的培养,需要经过煅炼几年,择优录取,还有就是为了使得老同志即将退休,年青人即需充实,然而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推荐人选即在5%的储备人员中进行挑选,从后配储备人员中选择出来。

哪么对储备编制即与,正式在编制中有什么不同?我个人观点,认为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仅需考试通过后,才能真正进编,至于平时工作及收入方面都没有什么区别。仅仅是一个属正式编制,而另一种仅属于备编制人员!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人才储备编制,并不是编制,但却和正式编制有一样的作用。

举个例子,某单位“三定方案”定编30名,地方编制部门规定人才储备编制比例为5%,那么人才储备编制就为1—2名,也就是说,该单位在30名编制满员、甚至还有超编人员的情况下,还可以招考1—2名正式职工。这2名正式职工,不占编制,待30名在编人员有自然减员的情况,空缺出来编制后,可以和超编人员一起,论资排辈进行递补。这样做的目的,是“储备人才”;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在30名在岗在编人员之外,还可以多招1—2名正式职工。

人才储备编制是地方性政策,是地方政府为了储备人才,解决基层因编制数额限制,出现的老龄化和人少事多、无人干事的问题。人才储备编制有三个特点:

1、事业编制:人才储备编制是事业编制。公务员和事业人员考试,都是由省级组织人事部门审批。是基层有空缺编制的情况下,逐级申报,由省级组织人事部门组织招考。其中,公务员考试是由省级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事业人员招考可以由省级组织人事部门组织,也可以授权市、县组织人事部门招考。正因为事业人员可以经授权由市、县招考,地方政府才可以在没有空缺编制的情况下,自行设置“人才储备编制”,并以此为由,招考正式工作人员。人才储备编制主要用于基层专业技术类事业单位,比如公立医院、基础教育、农技等类事业单位。

2、正式人员:人才储备编制招考的人员是事业单位正式职工。人才储备编制招考的工作人员,虽然属于变相的“超编进人”,但由于有地方政府背书,属于正式职工,和同单位在岗在编事业人员待遇相同,一样套改工资,一样晋升职称,一样提拔任用,和其他超编人员一样论资排辈递补编制,属于单位“暂时性非在编人员”,而不是编外合同工、临时工之类。

3、临时性措施:人才储备编制,是地方政府自行出台的政策措施,只在部分省市县区基层地区应用。在精兵简政、精简人员、控编减编的大形势下,这种与国家政策背道而行的地方性措施,属于清理规范的对象,势必会被叫停、取消。

在行政编制中,明确的说没有储备编这个词。我想大概的意思是畜牧兽医站工作编制满了,但人手不够,急需招人,新录用的人员一旦有了编制可以优先进单位编制。这种说白了跟临时聘用没有上面区别。你现在进单位,可能福利待遇会跟其他人员走,那以后呢?再说这个编制的问题不是畜牧兽医站可以做得了主的,必须是农业局。

“人才储备”就是编外用工,与编制内人员完全不同,适用劳动法,薪酬福利是劳动合同制内企业属性(有直接与单位签合同,也有劳务派遣);事业编制内人员适用事业单位的薪酬福利制度。

因为身份上的差别,在制度不同的前提下,2类人员没有可比性。

中国航天人才储备够吗?

中国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航天人才储备大国。中国传统上拥有航天专业的大学有哈工大、北航、西工大、国防科大、南航、哈工程等学校,新开设有清华、北大、上交、厦大、西交等学校,这些学校每年应届毕业的学生几千人,这还都只是直接开设有航空航天工程的院校。事实上航天还需要大量力学、热学、材料、电气、计算机、通讯等等相关专业,这些专业技术也都属于航天储备人才。从人才数量上来讲,绝对是足够的。

再从质量上来讲,这些学校多是985/211院校,每年985录取率2%左右,211录取率5%左右,能考入这些学校的学生基本上从小都得是学霸,完全不用为人才质量担心。

航天属于工程应用,需要一定的工程设计经验,毕业生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才能真正独当一面。我们的问题在于工作几年后,人才流失严重,待遇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很多人面临买房买车结婚养家糊口的压力,不得不流向其他行业甚至国外。张小平之所以在体制内升不上去,因为其实有很多他这样的人,这也从侧面反应我们其实人才储备很足够。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顶尖人才少,一方面是我们缺乏让张小平这种人才成长为顶尖人才的环境,我们不允许失败,你坐上总师岗位了恨不能马上出成果,但是这不符合人的成长路线;二是有很多人占着“顶尖人才”的位置,但是其并不拥有相应的能力,还挤占了顶尖人才的培养空间。以某单位真实事例为例,某研究员属于国内在这一领域顶级专家,其牵头申请了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该项目若是顺利研究结题,该专家会评为院士,成为又一个“顶级人才”,但是单位某分管领导想做院士,自任为现场总指挥,担任项目第一负责人,该领导属于财务基建等岗位提升起来的领导,不懂技术研究,导致该项目失败。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用来发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2号F火箭,担任其电气总体设计师的是年仅31岁的“80后”——他叫牟宇,目前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副主任设计师,该研究院由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创立。2000年,18岁的牟宇考入北京理工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2007年博士毕业便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目前,在该院工作的研究员中,像牟宇一样的80后年轻人约有1.7万名,占研究员总人数的80%。

而天宫一号的设计单位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总体主任设计师柳宁也是一个“80后”,今年33岁的他是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的总体设计师。2008年,柳宁获得清华大学力学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便被学校推荐参与“神舟”项目。一直以来,中国政府鼓励各大学推荐优秀毕业生加入航天研究员的行列。目前,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攻读硕士、博士课程的1000名研究员中,900人是“80后”。

如此庞大的年轻人才储备和不断流入,正是中国航天事业自1999年以来连续10次成功发射航天飞船的秘诀。这些年轻人也是引领中国未来航天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中科院院士、航天飞行力学与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称:“中国成为航天强国的秘诀是新鲜血液的不断输入和国家的关心与扶持。”

确实,在15万中国航天领域研究员中,10万人属于“80后”,这些人的平均年龄为31-33岁,比世界主要航天大国的同行平均年轻15岁。据悉,美国宇航局研究员的平均年龄为42岁,而欧洲和日本的科研人员年龄更大。

此外,对航天人的有效管理也是中国发展为航天大国的原因之一。以1956年中国航天飞行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的建立为开端,截至2009年,中国共成立16家航空航天研究院及下属的数百个研究所。进入21世纪,这些航天研究院相继被两家国有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收编。

中国航天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人才储备。目前航天一院35岁以下人员比例为53%,科技人员平均年龄为35.3岁,比欧美发达国家年轻15岁。美国航天局前任局长迈克尔·格里芬也承认:“我们认为最可怕的不是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而是现在领军和主导中国航天的这些人太年轻了。他们会工作很多年,会创造很多骄人的业绩”

欢迎各位小伙伴评论转发关注点赞👍谢谢🙏


我认为不够,远远不够。

真正的人才,是经历一定型号研制经验,具备独立承担科研工作的工程师,这样的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远达不到过剩。别看现在商业航天公司如雨后春笋冒出来,但他们需要吸引的上述所说的人才其实是很少的,特别是有些坚深和专门的方向,我国的航空航天人才基数和美国比,差的不是一点点。看看艾隆马斯克,白手起家成立SpaceX,人才可以从市场上找,仅仅十多年,就占了美国发射市场的半臂江山,一家公司就能实现载人航天,干翻全世界除了中美俄外的所有国家,重要原因是美国社会有充足的航空航天人才库。我国还达不到,特别是人才的流动性也差。

最后说一句,一个商业公司能把特斯拉装上火箭送上太空,这种震撼程度对于中国航天肯定也触动不小吧。


企业人才储备怎么做?

人才储备即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在准确把握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人力资源规划后,通过对人才从层次、数量、结构上进行设计优化,并实行长期性、持久性、针对性的人才库存与培养,从而保证企业人才能够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目标需求的人力资源策略。

人才储备需要从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出发,对企业人才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明确企业人才的层次、数量、结构与环境的关系。人才储备,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人才的优势,通过优秀人才带动企业发展,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随着产业调整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在人才供给不足和相对滞后条件下,对特定人才的需求增加使人才的稀缺程度增加,经济发展对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更高,从而具有高智商、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合格人才更加难得。

人才储备需要增加复合型人才培养,更要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实现人才信息共享平台,不断根据实际需求分析优化人才结构,分年龄,专业,性格,资源分层配置人才……这样才能克服经济发展变化带来的人才短缺现象

不同企业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管理水平,看你的企业容量大小,有些企业不需要储备人才,只需要学会碎片时间运用人才资源就够了,体量太小储存人才流失在浪费人才的使用价值

  1. 给没入职的人才建立人才库

  2. 和没入职的人才保持弱连接

不能成为同事,做个朋友还是可以的吧。这样做既能显出公司的诚意,又能显出公司的大气。

面试时使用人才测评工具,例如人啊人人才测评,可以筛选A类B类简历,与B类的人保持弱联系,从而达到人才储备的效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才培养储备不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才培养储备不够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