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才政策征求意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人才政策征求意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陈近南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谢邀~~~
“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这是金老先生在《鹿鼎记》中对陈近南的评价,那历史上真的存在过陈近南吗?其实这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陈近南是金老先生以明朝历史人物陈永华为原型,进而虚构出来的小说人物。因此陈近南有迹可循,但确不真实。
在小说《鹿鼎记》中,陈近南是一名功夫高超的反清义士,他创办天地会一生以反清为大业。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可称侠之大者。那历史上陈近南的原型人物陈永华是怎样的人呢?
陈永华,明朝崇祯年间生于福建漳州龙海。陈永华自幼喜读史书,对英雄人物颇为向往,他10岁之时,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这对原本准备进京赶考的陈永华是个巨大的打击。1648年明朝旧将郑成功反清之时,路过龙海暂居陈家。15岁的陈永华跟郑成功有了一席长谈,陈永华对郑成功崇拜至极,而郑成功对陈永华的才华也极为欣赏。陈永华就开始跟随郑成功成为军师。这与小说当中的武艺高强的陈近南是有区别的,陈永华只是个书生!
在金庸先生的封刀之作《鹿鼎记》当中,主人公韦小宝的师父陈近南,被设定为一位义薄云天、正气凛然的大英雄形象,为完成“反清复明”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实,陈近南在历史上有其真实的人物原型,他便是被郑成功赞誉为“卧龙先生”(诸葛亮)的大谋士陈永华。
陈永华生于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自幼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在清军攻闽时出逃,到厦门投奔郑成功,并得到兵部侍郎王忠孝的赏识、推荐。郑成功将陈永华招来谈论时事,结果发现他谋略深远,惊奇之余称赞他是当世的“卧龙先生”。这次会谈后,郑成功任命陈永华为参军,这一年(1648年),陈永华才15岁。
十年后(1658年),郑成功规划北伐事宜,结果诸将大多认为此事难成,唯有陈永华力排众议,并力挺郑成功联合鲁王朱以海的大将张煌言,沿海路进攻江南。陈永华对时局清晰的分析令郑成功赞叹不止,于是在出征期间命他留守厦门,以辅佐世子郑经,并告诉郑经要以师礼对待陈永华。
北伐失败后,郑成功为摆脱困境,将注意力转向台湾,于1661年跨海收复宝岛,并对其进行大力经营。在此期间,陈永华作为他的谋主,帮助其制定法律、职官系统,立功极多(“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见《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一》)。
记得小时候偷看金老爷子的《鹿鼎记》当中,这句话是记忆最为深刻的,“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不论你是天下间如何出名的英雄好汉,只要没有见过陈近南,就算不上所谓的英雄好汉。哪么在武侠小说当中出现过的陈近南在历史上当真存在吗?
其实陈近南在历史当中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跟历史上有所出入而已,本名陈永华。
我们所理解的陈近南,几乎属于武林高手当中的一员,不说天下无敌吧,最起码鲜有敌手。
可真实的陈永华却是一名书生,跟所谓的武林高手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在满清入关后,陈永华在郑成功的帮助下,成立了所谓的“天地会”,以反清复明为口号。
天地会在陈永华的带领下,从事着种种对抗清朝的活动,可以算得上大清最头疼的对手之一。
因为陈永华就像电影上面所演的一样,只是进行着各种暗中刺杀活动,从来不会在明面上跟大清进行对抗,所以其隐蔽性比较高。
同样也因为自才华出众,受到了决锡范、刘国轩等人的排挤,最终在康熙十九年的时候,自行将自己的兵权解除,退居幕后,次年病逝。
金庸先生的《鹿鼎记》对陈近南这一英雄化人物的刻画是非常到位的,作为天地会的总舵主,韦小宝的师父,陈近南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为此不惜传授韦小宝毕生所学,让他打入皇宫接近康熙,伺机谋事。根据时间、名字上的设定,明末清初抗清名将,郑经麾下大将陈永华是最接近陈永华这一小说人物的。
陈永华是谁?陈永华,明末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人,生于崇祯七年(1634年)。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攻破同安县,陈永华之父同安教谕陈鼎不屈自谥。清军入城后陈永华出逃,当时郑成功占据厦门图谋恢复明朝江山,招揽天下有识之士,陈永华得到兵部侍郎王孝忠推荐,与郑成功谈论时事,相谈甚欢,郑成功还把他比作当世之卧龙先生。陈永华被安排留守厦门,辅佐世子郑经。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病逝于台湾,世子郑经承袭延平王爵位,统领台湾军政大事,陈永华得到郑经重用,军国大事都要与他商量。郑成功对陈永华有知遇之恩,父亲被清军逼杀,家人离散,故国不在,国仇家恨使得陈永华尽全力发挥他的辅国经世才能,在郑经抗清和经营台湾大本营上陈永华都多所筹谋。
康熙三年(1664年),郑经在岛外重要的两处据点金门和厦门被清军占领,郑经败逃铜山岛(东山岛),一时人心惶惶,多有投降清军者,郑经身边亦有不少人劝说他投降清朝,只有陈永华和太傅洪旭站出来力言不能降清,陈永华更是指出那些降清的人多是商人、仆从,只是假冒明郑官员以取得清朝优待厚赏,郑经听到深以为是,放弃投降的想法,整理兵马全军撤往台湾,从此对陈永华更加信任和重用。
为了稳定台湾根基以做长期对抗清朝的打算。陈永华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向郑经提出了“建圣庙,立学校”的建议,在全岛大兴文教,亲自制定了一整套自上而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陈永华依照明朝教育模式,在全台建立了一整套上至“国子监”,下至“府学”“州学”“县学”的教育系统。同时,大力推行科举制度,选拔有用之才。陈永华还对岛上原住民高山族同胞实行一视同仁的教育教学。此举大大改变了台湾岛落后的教育水平。康熙五年(1666年),陈永华主持修建了台湾第一座孔庙,台湾文教大兴,风气大开,得到了郑经的肯定和褒扬。
康熙十三年(1674年)爆发了三藩之乱,东南震动,清朝全力围剿而暂时停止对台湾用兵。郑经积极响应三藩反清复明,亲率郑军与靖南王耿精忠会师伐清,命世子郑克臧监国,陈永华时任东宁总制使留守台湾辅佐郑克臧处理政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才政策征求意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才政策征求意见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